这一派别把机械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人类知识(包括社会、政治、历史、宗教、伦理、美学)的一切领域,公开、彻底地反对宗教,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百科全书派特指启蒙时期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包括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根据这一思想特征,拉美特利虽然没有参加百科全书的撰写,我们也可把他列入百科全书派;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虽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但他们相信自然神论,人们一般不把他们列入这一派别。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埃蒂亚纳·孔狄亚克(Etienne Condillac, 1715—1780年)毕业于索尔邦神学院,神父出身。

孔狄亚克受洛克经验论影响,并吸收了贝克莱对感觉的详尽分析,但同时克服了他们的怀疑论和唯心论。根据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孔狄亚克提出了镜面反映原则。他说,心灵犹如镜面,能准确地反映表象,心中的形象能够与外物“同等地”符合。这种“等同论”使他得出“对象是你感觉到的性质集合”的结论。这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在表达上相似,但在内容实质上根本不同。因为孔狄亚克明确地说,观念不是独立实体,而只是外物的真实反映。孔狄亚克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克服洛克的“双重经验说”的不彻底性。他只承认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感觉的复杂多样性可以用外物刺激的不同强度来说明,“无须在灵魂中假定任何别的东西”。

孔狄亚克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他的理由是:“只能以广袤来认识广袤,以形体来认识形体。”通过触觉感知到的是事物的原形,好像是洛克所说的第一性的质的观念;通过其他感觉所感知的是外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变形,好像是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但是,他也承认,由于感觉的统一性,凭借触觉的帮助,其他感觉可以与事物的形象、大小结合在一起,“于是灵魂的变更变成了存在于灵魂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性质”。这与贝克莱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的主观性来否认事物性质的客观性的立场,也是大不相同的。

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说

茹利安·拉美特利(Julien La Mettrie, 1709—1751年)的出发点是笛卡儿哲学。我们知道,笛卡儿认为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但人的心灵却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实体。拉美特利继承了笛卡儿的机械论,他称赞笛卡儿“第一个完满地证明了动物是纯粹的机器”;同时,他也指出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错误。拉美特利把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人是机器”的结论。他提出的理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世界万物形态不同,但却是由同样的材料构成的。拉美特利说:“人并不是用什么贵重的材料捏出来的,自然只用了一种同样的面粉团子,它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改变了这面粉团子的酵料而已。”在事物材料的统一性的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是植物”。拉美特利还使用大量的观察证据说明精神的生理基础,他要“通过人体的器官把心灵剖析出来”,即,把心灵的运动还原为机器的运动。他对人的观察与他当医生的经验有关,很多描述很逼真、细致。比如,他这样描写人的物理性: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没有食料,心灵就渐渐瘫痪下去,徒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倒下死去。

即使人的良知,也可以用身体的机械作用来说明。虽然拉美特利承认,他现在还不知道如何说明羞恶之心产生的实际过程,但他深信:“人体组织足以说明一切”,“心灵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名词”。

拉美特利与贝克莱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但给人的印象却不一样:人们很难驳倒贝克莱,但却不愿相信他;人们不难反驳拉美特利,但却倾向于相信他说得有道理。

狄德罗的生机论的唯物主义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年)的唯物主义思辨性强,包含辩证因素,在不少方面克服了近代哲学常见的机械论的简单片面性。他的唯物论有下列不同于机械论的一些特点。

机械论把物质的本质属性等同于广延,物质的形态只是物理学所研究的刚体。针对拉美特利所说的自然界只有一种“面粉团子”的观点,狄德罗提出了“物质异质性”思想。他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决不可能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出来的,正如决不可能单单用一种完全同样的颜色表现一切事物一样”;自然界的丰富多彩需要“不同的异质的物质”,仅用物质的广延和机械运动是解释不了纷纭的现象的。

狄德罗所说的“动物性的元素”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有机分子。他把有机物的发展看做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与机械唯物主义把高级的意识活动还原为低级的机械活动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机械论用外力的推动来解释物质的运动,狄德罗却认为物质自身能够运动。他把物质内部的能动性称为感受性,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他说,甚至连石头也有感受性,它与人的感受性只有迟钝与活跃的区别;当人用大理石做雕像时,这是“用肉造大理石”,但相反的“用大理石造肉”的过程也是可能的:“把大理石块捣成极细极细的粉末,把这种粉末搅和到粪土或腐殖土中”,等若干年后,大理石粉末完全变成粪土,从中生长出植物,由植物再生成出动物。这就是“从大理石到粪土,从粪土到植物界,从植物界到动物界、到肌肉的过渡”。很明显,狄德罗的物质进化观是一种物活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知识,但在当时却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它解释了机械论所不能解释的自然界的连续性,它说明,有机和无机、感觉和思维之间并无截然界限,物质形态之间有过渡、发展和进化关系。

狄德罗设定一切物质都有感受性的另一重要意义是,解释了机械唯物论解释不了的一个问题:无感觉的物质何以能产生有感觉的物质?按照狄德罗的解释,感受性指事物对外界作用的接受和反应能力。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是有机体由低到高的能力。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力是最高级的感受性,这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感受,狄德罗称之为交感。他把人的感官比作乐器,把交感比作声音的震荡。

按照交感的学说和乐器的比喻,他这样解释人的注意力:

我把我们器官的纤维比作一些有感觉的、振动的弦子。有感觉的、振动的弦子在我们弹它以后还震荡、回响很久。就是这种震荡和必然的回响,在保持对象的继续呈现,同时理智正在注意适合于这个对象的性质。

他这样解释记忆:

首先有一个印象,它的原因在乐器的内部或外部,然后有一个感觉从这个印象产生,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感觉是在一个不可分的瞬间产生和消灭的;然后又有另一个印象随之而来,它的原因同样在动物的内部或外部;然后又有第二个感觉和一些语音出现,用一些自然的声音和约定的声音表达它们。

这些都是自然弹我们的感官或我们的感官“自己弹自己”而产生的交感。人与人的感官之间也可以发生交感,这样就产生了人类思想的共同性。

狄德罗批判说,贝克莱认为一个人只能感觉到他自己的观念,这好像是“在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

狄德罗解释的感受作用并不完全与机械推动作用相矛盾,两者都是物质的运动所必需的力。狄德罗的运动观不仅受力学影响,而且注意到化学和生物学的成果。他坚持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运动可分为移动和激动两种。力不仅是物质的移动所需的外部推动力,而且也是分子内部的力,内部的力比外力更重要。狄德罗说:“作用于分子的力是会消耗的,分子内部的力是不会消耗的。这种力是不变的、永恒的。”狄德罗已经具有力的总量守恒的观念,机械论只能解释物体的移动,但解释不了分子内部的激动。事物的感受性和人的感觉和思想的交感,都属于激动,而不是移动,需要用另外的理论加以解释。狄德罗虽然没有使用“生机论”这一名称,但从内容上看,他的思想有着明显的生机论色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他的学说称作生机论的唯物主义的理由。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克劳德·爱尔维修(Claude Helvetius, 1715—1771年)出身上层社会,他与伏尔泰、狄德罗都是巴黎的大路易学校的毕业生。

爱尔维修说:“哲学家研究人,对象是人的幸福。”他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像实验物理学那样的道德学。这一学说以感觉论为理论基础。爱尔维修把感觉分为两种:一为肉体感觉性,这是“接受外界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各种印象的能力”;一为记忆,它是“保存这些对象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印象的能力”。总之,感觉只是接受力,一切精神活动都可被归结为感觉,并且最终还原为肉体感受性。爱尔维修说,只有“把道德科学归结为肉体感受性这一简单的事实”,这门科学才能成为可能。

爱尔维修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支配人的行动的肉体感受性,因此,道德科学的基础是快乐主义。他说,肉体的痛苦和快乐是驱使人们行动的真正原因和动力,避苦求乐的“自爱”原则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他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

从广义上说,自爱原则属于利益规律。最普遍的规律有两种:自然界服从运动规律,精神世界则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规律。所谓利益,指一切使人幸福的东西。道德要以人的利益为准绳,“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

爱尔维修的自爱原则表达的是个人主义的立场,利益规律则起调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作用。爱尔维修以“公众无非是一切个人的集合”为由,主张以公共利益为准绳,“根据各种对公众有利、有害或无谓,把它们分别称为道德的、罪恶的,或者可以容许的”。爱尔维修以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为由,要求人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服从追求公共利益。虽然爱尔维修没有使用“功利主义”这一术语,但他把建立在自爱原则上的公共福利作为“最高的法律”。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

爱尔维修也遇到让后来的功利主义者挠头的问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不符合,甚至相冲突的情况下,如何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尔维修提出环境决定论。按照这一理论,人的情感有两种:自然直接赋予的与在社会环境中获得的;前者是不可改变的、共同的情感,后者是差异、可变的情感。结论是明显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我们就应该创造一种能够使个人利益相一致的社会环境,而消除那种使人们的利益相冲突的社会环境。

爱尔维修是环境决定论者,但不是一元决定论者。他所说的社会环境指影响、熏陶人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他在社会环境的诸因素中,一是强调政治,说政治在社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民族性格由政治制度决定;二是强调法律,说法律造成一切;三又强调教育,说教育的力量最有力,能够改变不合理的政治。但他始终没有指出一个最后起决定性的因素。

爱尔维修是环境决定论者,但不是一元决定论者。他所说的社会环境指影响、熏陶人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他在社会环境的诸因素中,一是强调政治,说政治在社会环境中起决定作用,民族性格由政治制度决定;二是强调法律,说法律造成一切;三又强调教育,说教育的力量最有力,能够改变不合理的政治。但他始终没有指出一个最后起决定性的因素。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也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没有跳出环境与思想的循环决定论,即,在自然领域认为环境决定思想,在社会领域认为思想决定环境;马克思找到了第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的因素,作为决定环境和思想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在从环境决定论到一元论的唯物历史观的发展过程中,爱尔维修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霍尔巴赫的机械决定论

保尔·霍尔巴赫(Paul Holbach, 1723—1789年)与法国的那些启蒙学者相比,霍尔巴赫具有德国人所特有的彻底性和对体系的爱好。他的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彻底的无神论,一是彻底的决定论。他的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严格因果论的体系。霍尔巴赫说,人完全受自然因果律支配,“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感觉只是事物之间的接受和传达的运动,和我们在无生命界看到的物理运动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人的认识依赖自然,错误的认识的原因在于离开自然,“人们的一切错误都是物理学方面的错误”。

霍尔巴赫对宗教的批评也以自然观为基础。他指出,真观念是向自然学习得来的,假观念是对自然的无知。“宗教的谬误乃是一切谬误中最有害的谬误”,人类的一切苦难都是宗教的谬误造成的。宗教的根源是对自然的无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宗教和专制制度是违反自然的错误,它们既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又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

霍尔巴赫把人的一切活动都还原为自然因果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完全受生理规则支配,人没有意志自由,因为他不能脱离自然规则。表面上由人的思想和意志造成的历史事件实际上也受物理或生理规律的支配,只不过我们观察不到发生在人体内的细微的力量罢了,但它们造成的社会结果却是巨大的。

在社会领域,霍尔巴赫也是环境决定论者。他说,人的善恶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人的本性无善恶,只是教育、榜样、言语、交际、灌输的观念、习惯和政府等外部环境造就了人的品格。如果人们要追问:这些外部环境是由什么造成的呢?霍尔巴赫的回答是,人的行为,并又说:“我们行为的好或坏,永远取决于那些由我们造成的或别人给予我们的观念的真或假。”这样,他就陷入了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个“环境决定思想,思想决定环境”的怪圈。

霍尔巴赫的《自然的体系》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歌德曾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说这一体系是灰色的,剥夺了自然和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插图]歌德的批评出自浪漫主义对机械唯物论的不满,他提出的如何评价精神和生命的崇高地位问题,确是一切唯物论者需要认真对待的。